手机App
版权家app

版权家APP

扫描二维码

安装版权家客户端

小程序
  • 版权家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扫描二维码

    使用版权家小程序

  • 版权家百度小程序

    百度小程序

    扫描二维码

    使用版权家小程序

公众号
版权家公众号

版权家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进入版权家官方公众平台

微博
版权家微博

版权家官微

扫描二维码

进入版权家官方微博

版权家 版权资讯 最新资讯 查看内容

浪子回头 | 伦勃朗的信仰告白

2020-11-11 12:02| 发布者: 131*****555| 查看: 217|

摘要: 伦勃朗是17世纪荷兰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他的一生既享誉盛名又历经蹉跎与坎坷。丰富的人生经历给予了他创作的灵感,塑造了他不同时期的绘画风格,促使他创作了数量繁多的画作。尼采说:“只有经历过地狱磨难的人,才 ...

         伦勃朗是17世纪荷兰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他的一生既享誉盛名又历经蹉跎与坎坷。丰富的人生经历给予了他创作的灵感,塑造了他不同时期的绘画风格,促使他创作了数量繁多的画作。尼采说:“只有经历过地狱磨难的人,才有建造天堂的力量。”伦勃朗便是这样的人。因忍受过地狱般的磨炼而打造出一座辉煌的艺术殿堂。在经历了生活的跌宕起伏和人生苦旅之后,他转变了自身,开始重新思考人生、信仰与画作。晚期的巅峰之作《浪子回头》是其最有代表性的一幅作品,呈现出生命年轮的样貌和不同于以往的意境,画面的人物形象、色彩、光源、构图都有了新的诠释。让我们一起体验这幅画独特的风格、形式与潜藏的宗教情感吧。

宗教情感追寻与传达
现藏于俄国圣彼得堡埃尔米塔什博物馆的《浪子回头》是伦勃朗晚期的一幅代表作,绘制于1668—1669年,262厘米×205.1厘米。


       
在伦勃朗的笔下,画面中的小儿子穿着棕黄色的内袍,双膝跪地,依偎在穿着红袍的父亲的怀中,破烂的鞋子从脚上掉落在地上,可以看到里面有漏洞的袜子,一身沧桑,衣不蔽体。画面中父亲已经年迈,看上去虚弱却非常慈祥,他的双眼因思念小儿子而失明,双手因痛心而痉挛,正颤抖地摩挲着小儿子的后背,似乎在呼唤着小儿子的乳名。而小儿子却低着头不敢仰面直视父亲,说着自己要痛下决心悔改的话语,让人感到激动又温暖。




       

          令人感到惊讶的是,画中小儿子的哥哥——大儿子,却处在画面的阴暗之中,与父亲激动拥住小儿子的画面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大儿子的冷漠和排斥,袖手旁观。在父亲迎接小儿子的喜乐里,隐藏着之前的巨大悲伤。寻见小儿子的前提是失去,回头的另一面是从前的离开,只有深深体会浪子离家的含义才能体会什么是回头。罗森伯格说:“父与子的这组人物,从外观看几乎没什么动作,但内里却奔腾不已……这则故事并非论及人间的父爱……此处表达的含义是:属天的慈爱与怜悯有能力化死亡为生命。”
伦勃朗仿佛回到了幼年时,在睡梦中,看见母亲的脸孔,以及周遭的事物。他的母亲坐在床边,把《圣经》里的许多故事,逐一地讲给他听。于是,在摇晃的灯光中,《圣经》里浪子回家的故事仿佛浮现在眼前,为他后来宗教题材的绘画埋下了一粒粒种子。
这幅画中的小儿子似乎是伦勃朗自己年轻时的写照,把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来,往远方去了,任意放荡,浪费资财。小儿子的自画像极为内敛,虽然不是正面刻画,却隐隐约约让人想起他30岁那年的《烟花馆里的浪子与烟花女》。他将自己画作浪子,将妻子莎士基娅画成烟花女,那时的他实在集浪子特点于一身:风流、挥霍、骄傲、无礼、自以为是。
回到画中的小儿子,已是满目疮痍,让人不禁联想到曾经一度风光的艺术家伦勃朗,到头来亦是孑然一身。从前披金戴银,如今只剩一件破旧的内袍,和长途跋涉的烂凉鞋。


         一个人的头发被剃光,象征着个人的记号被剥夺。脚上的水泡和凉鞋滑脱出清晰可见的伤痕,暗示出路途的艰辛与苦难。已失去了一切,除了腰上佩戴的那把短剑,是他贵族的象征。他依然记得自己的身份,记得自己是父亲的儿子,否则他一定会典当变卖这把宝剑,正是因为铭记着这儿子的身份,使他下定决心,回头是岸。
整幅画面笼罩在暖红色的光线照耀之下,如同熠熠生辉夺人眼目的红宝石一般,在镜面中闪闪烁烁展示众人。画中的色调对比强烈,在浪子刻画的部分,所穿的黄色内袍和浪子跪地的石砖使用的是亮调子,而父亲背后的仆人和大儿子却处在漆黑的暗调子之中,从暗到亮涂抹的色层很通透,用色也很少,几乎只用“红与黑”,却可以让生动的色彩对比鲜明。


         模糊的黑色阴影,使人物在其中棕红色的空间中显出轮廓,父亲与浪子这组人像用色微妙,如同素描一般,父亲那红色的披肩,在画面中显得格外纯净。伦勃朗将光源集中在画面的视觉焦点上,而把其他细节都虚化在微弱黑暗的光影之中。与父子组合旁的次要人物连接在一起,画笔油彩和整体精神都交相呼应,并且无一笔法重复。次要人物组冷漠、毫无表情,让人想起伦勃朗后半生的蹉跎与境遇。一道长长的暖色调光和浓郁厚重的台阶在画的底边,使画面沿着方形底座有了纵深的空间感。
他那纵横豪放的油彩画面具有强烈的空间深度与动人的表现力,明暗处理成为构图与揭示心理矛盾的强有力的手段。熟练的笔墨在此画作《浪子回头》中最见功夫,尽显“成竹在胸”的画家本色。作画高明如伦勃朗这样的现实主义大师,已不再单纯地、按部就班地描绘具象外貌,而是把来源于观察的形态铭记于心,化为自己脑中的意象再作高度自由的创造,使笔墨潇洒运行在画布之上。


                
人生经历与艺术历程
画家用画来表达情感,写实的画面上,布满了画家一生的经历。伦勃朗之所以在年迈之时创作这幅《浪子回头》,是有原因的。回头,意味着曾经出走,流浪天涯。浪子,在暗示着曾经的另一种身份。而如今,在外的游子已经回到了家中,圆满了。伦勃朗早年一帆顺风,中年开始落魄,但对于晚年创作此画之时的他来说,心境已经有了截然相反的变化。他对于此前或成功、或落魄的经历,都认为是失败的。也许是因为此前的他,创作生涯中,不曾记起童年时母亲的教诲,远离了自己的信仰。一个画家,在没有精神力量来支撑画作时,是空虚的。然而,当他创作完此画时,心境已经有了截然不同的转变,找回了曾经失去的信仰,心态也开始变得平和。
早年时,年轻的伦勃朗毅然决然地更改了法律专业,从事了自己童年时期就爱的绘画。但兴趣与梦想,并不能使他的精神世界完整,所以他便更加努力去追求艺术上的成就。28岁的伦勃朗与市长的千金莎士基娅订婚,可谓是爱情与事业双丰收。妻子殷实的家底,为伦勃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这时的伦勃朗,顺风顺水,如有神助。他开始收到应接不暇的画作订单,并且价格自定。上层社会的贵族来访,使之门庭若市。家中又有爱妻与孩子相伴,这样幸福的家庭,为他走向更高的艺术境界积淀了力量。
但好景不长,1642年,妻子莎士基娅因肺痨不幸去世,撇下他和10月的幼子。妻子的离去,对伦勃朗的生活和艺术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不幸的是,伦勃朗在绘画《夜巡》时,盲目地追求艺术表现,没有将人物均等地分布在明暗光影之中,违反了创作原则。彻底地得罪了众多有权势的雇主,从此失去了生活来源。日子也一天天开始变得越来越艰难,甚至沦落到要靠典当房产和拍卖收藏品度日。加上伦勃朗又不善理财,出手阔绰,慷慨大方,导致了债务危机,很快就宣布了破产。
1636—1646年,伦勃朗用10年时间,大幅修改了《丹娜伊》。虽然饱受生活戏剧般的折磨,伦勃朗还是鼓起了很大的勇气,重修旧画,将两个色层不着痕迹的联结,至今难以发现其明显的重合。10年后的这次改动还去掉了一些不必要的细节,保留了一些华美的部分,而且使色调变得金黄,中心部位的刻画更加自由流畅。
哈尔斯说:“贫穷是任何一个画家都可能遭遇的最好的事情。因为你穷了,你就买不起年轻时你父亲买给你用的那些贵重颜料,你就得仅仅用两缸或三缸颜料。在这时,你才不得不用红、黄、蓝、绿来绘画,学会暗示各种颜色。”此时的伦勃朗在技巧和人性洞察方面都已到达巅峰。
1668年,伦勃朗唯一的儿子蒂托斯离开了他,孤独可怜的老人在此创作了《浪子回头》,倾注了最后的力量。他使用了最炉火纯青的技法,用包含着薄色、半透明色和透明色的混合来绘制画作。虽然技法高深,可是失去了精神力量,又失去了亲人,人生变得空虚毫无意义。就好像《浪子回头》中出门在外的浪子一般,花光所有的积蓄,用尽所有的力量,直到与猪为邻,才想起父亲的家中,是那么温暖,那么富有。在父亲家中当雇工,比喂猪要强多了。而伦勃朗,直到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才想起要回到上帝的家中。在此之前,他的人生,仿佛画中出走的小儿子一般任性。
正如伦勃朗在逝世之前躺在床上反复聆听《圣经·创世纪》中《雅各与天使搏斗》里所说,“雅各与天使摔跤……他不退让,一直回击,直到天明,因为这是上帝的意志……”在圣经故事的陶冶中,他闭上了双眼,与世长辞。
艺术创作中的信仰
在伦勃朗的艺术创作中,人是伦勃朗洞察和刻画的中心。对人内在气质的深刻理解,使得他的作品别具一格。他作品的形象虽并不完美,却能体现心中微妙的精神情感,充斥着灵魂的美与崇高,颇耐人寻味。画家只有对人生有丰富经历和感悟加上非一般的洞察力才能画出这样的作品。
伦勃朗一系列从少年到暮年的画作,就像是一部生动并且传神的回忆录,蕴含了这位艺术家一生的辛酸坎坷、复杂艰辛的传奇遭遇,也看到了他在其中的转变和信仰的力量,磨炼出来的美好坚韧的品格。从他每一幅画作的人物、场景、外貌、眼神中,都可以领会到他在人生路程上的顺境、盛气、逆转、以及晚年的萧索、人情冷漠……他娴熟地驾驭着手中的画笔,挥洒着奔放潇洒的线条,形成了极强的艺术创作风格。他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的创作占了重要比重,不仅以同时代的劳动人民形象来塑造其中的人物,还把人生经历的丰富感悟画入其中。《浪子回头》这幅晚年代表作就彰显了人类崇高真挚的情感,与伦勃朗的信仰告白。
高尔基说:“你不能失去信仰,不能因为怀疑而毁灭那伟大的爱。”伦勃朗的基督信仰,不仅是他丰富题材的来源,也是他精神世界的支柱,并且为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浪子回头》呈现出他强大的内心世界和灵魂信仰,支撑他在一无所有、受尽苦难的后半生直至晚年,依然创作出17世纪乃至人类艺术史上的巅峰之作。
作者:李新,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田叶,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理论研究生

参考文献:

[1][荷]卢云(HenriJ.M.Nouwen).著徐成德译.《浪子回头》[M].新世界出版社,2012.[2]平野编.《外国美术家简介》[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3]亨德里克威廉·房龙(VanLoonH.W).王逸梅译.《伦勃朗传》[M].海峡出版发行集团,鹭江出版社,2011.[4][荷]约翰尼斯·凡·隆恩·周国珍译.《暗夜之光——伦勃朗传》[M].金城出版社,2012.

本篇图片与文字取源网络侵权删除


在线咨询

在线客服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